2020年,華東師范大學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組成課題組在吉林、內蒙古、北京等地,分別選取省會城市、地級市、縣級市的高中、初中和小學進行問卷調查,共收集有效問卷1.8萬余份,調研數據顯示,總體樣本中有58%的中小學生近視。(2月22日 《中國青年報》)
近年來,我國青少年近視問題呈現高發性、低齡化、重度化的趨勢。其調研數據分析顯示:從學段看隨著年級升高,近視比例不斷增加——這與學業任務重,學習時間長有不小的關系;從學校位置看,中小城市學校的學生近視率高于大城市,地級市學校的學生近視比例高于直轄市/省會城市學校學生——這與素質落實的程度有一定的關系;從學校類型看,民辦學校學生的近視率高于公辦學校——這與師生過分追求學習成績和升學率有很大的關系。這種現象早已引起政府和有識之士的關注和重視,教育部也曾在《學校體育工作條例》明確規定,中小學要保證“每天鍛煉一小時”,可惜的是,當《條例》與應試教育進行博弈時,家長和老師們往往選擇了后者。
如何破解中小學生近視率高的困局?
范家小學的做法令人眼前一亮。范家小學是一所位于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的鄉村小學,只有51個學生,但它有一處特征讓不少人驚訝不已:沒有一名學生戴眼鏡。這個奇跡又是如何創造的呢?據校長張平原介紹:“我們不看重分數,并不是不看分數。”玩耍成了必修課,除了每天上課的5個多小時和睡覺的11個小時,孩子們可以任意在室外玩耍。如果是上午,在教室里做完眼保健操后,孩子們要到操場上跑步、做體操。即使是上課,也有三分之一的課是在室外,包括體育課、自然觀察、鄉土課程。范家小學的做法雖然不具有“普適性”,但學校能讓孩子經常“撒撒野”,多多釋放童年的“天性”,這不但可以降低近視的發病概率,對健康成長也注定益處多多。
為了防治中小學生近視,北京市則從改善學生的用眼環境入手,進行入外力干預:2018年北京市教委投入1.1億元完成了對全市1278所中小學、35058間教室及黑板照明的標準化改造。同時,每年免費開展中小學生健康體檢,加強視力健康水平監測。經濟發達的地區完全可以學習北京市的做法,改善學生用眼環境,而經濟不夠發達的地區,則可以借“教育薄改”和“教育扶貧”的春風改善教學環境,對課桌課椅的高度,照明燈的數量、位置、亮度等都做出硬性規定,并全面取代反光黑板等,如此通過積極的外力干預,意在培養中小學生健康用眼意識,幫助他們將意識轉化成行為自覺,達到內外兼治的效果。
中小學生正處于長身體、長知識、長才干的時候,防治視力不良需要關心愛護和教育引導,政府、學校、家庭應當合力“踩剎車”,讓一路狂奔的中小學生近視率速度慢下來。
下面請大家看個視頻,教室照明環境的好與不好,區別有多大?